期刊导读

四川长征铷铍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来源:稀有金属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松潘-甘孜造带上的雅江滑脱-逆冲浅层叠置构造岩片内。西侧与鲜水断裂带相邻;是岩浆~构造强活动区,特别是穹隆构造及为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区。区内的地质构造在四川乃至中国都独具特色,特别是岩浆热穹隆的形成与演化作用[1]。现已查明在雅江逆冲~滑脱构造岩片北东侧,多尔金措断裂南西盘发育有长征、容须卡、呷基卡、瓦多四个呈浑圆状或椭圆状构造岩浆热穹隆,矿区位于长征岩浆热穹隆内,在印支晚期,处于挤压、碰撞的造山环境,岩浆活动强烈,生成了一系列中酸性岩体。在长征地区形成热穹隆,印支晚期的二长花岗沿的侵入和晚期的含稀有金属的残余岩浆的就位,形成了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2]。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主要出露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w)、上三叠统雅江组(T3y)、两河口组(T3lh)和新都桥组(T3xd),另有少量第四系地层。岩浆活动为印支期,长征二长花岗岩珠分布于其间。变质作用为接触热力递增变质作用(图1)。

2.1 地层

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w)和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d)。

2.2 构造

区内构造总体比较简单,整体符合区域构造背景的特征。属巴隆巴背斜南西翼,总体是一个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层,岩层走向北东~南西260°~270°,倾向一般十分平缓18°~30°。次级褶皱及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少量走向近南北的小规模的褶皱与断层,这些次级构造,控制了岩体的侵位、侵位,为控岩构造,背斜及派生的节理,控制了残余岩浆的产出,是导矿及控矿构造[3]。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侵入岩发育,分布于长征沟和鲜水河两岸,呈脉状、岩珠状产出。

岩株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岩珠,位于长征沟一道桥和鲜水河采石场,规模小,长约4km,宽约1.8km,出露面积约5.2km2,系一独立的岩株,岩石成浅灰、灰白色,风化面带灰褐、黑褐色,具细-中细粒花岗结构,局部见它形粒状结构,岩体边为细晶结构。岩石由微斜长石35%~50%、更长石15%~35%、石英25%~35%、黑云母2%~5%及白云母3%~5%组成。岩珠内铷品位普遍达到边界品位0.04%。

脉岩在长征穹隆的核部均有出露。主要有花岗伟晶岩脉和花岗细晶岩脉和石英脉等。花岗伟晶岩脉为工作区内稀有金属矿赋矿岩脉,是本次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

2.4 变质岩

调查区内由于岩体侵入温度的变化而使围岩产生的一种局部性的变质作用,分布局限,规模不大,随着远离岩体,温度逐渐降低,变质强度逐渐减弱。在工作区受变质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新都桥组。岩性为一套云母角岩(千枚岩、板岩)为主,夹长英角岩(变质砂岩)的组合,属浅~中深变质程度。分布上与由构造控制的隐伏岩体的深度和产状相关,因此,具局部性的特点。随着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变化,变质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由四周向中心呈现明显的渐进变质分带性。但也存在反向演化现象,平面上总体表现为多中心式递进变质带。

图1 长征铷铍矿地质简图

2.5 矿体特征

新发现长征穹隆的西侧内有铷、铍矿化(体)伟晶岩脉约有29条,本次工作控制铷矿体4条。矿化体多呈似层状、脉状产出,次为盆状。此外可见有板状、眼球状、串珠状等。脉体一般长50m~500m,宽0.8m~7m,矿体铷品位0.1%~0.17%,铍品位0.27%;含矿岩石为钠长石型花岗伟晶岩矿体偶见有绿柱石发育(图2、图3)。

图2 含绿柱石花岗伟晶岩

图3 含铷花岗伟晶岩

3 成矿规律分析

矿区围绕该岩体约10km2范围内分布有上百条花岗伟晶岩脉,分布着大量含铷、铍为主的稀有金属伟晶岩脉,说明长征二长花岗岩是矿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母岩。铷矿的展布受构造和岩浆控制,形成成矿构造体,三叠系西康群复理石围岩,围绕岩体分布的递增变质带,岩体顶部和周围发育的剥离构造。根据典型矿床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建立了矿区铷铍矿床成矿模式图(图4),反应穹隆构造的形成,以及岩浆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带与成矿的关系。长征征穹窿较甲基卡穹窿剥蚀较浅,矿区内伟晶岩发育,资源潜力较大。

图4 亚中铷铍矿成矿模式图

4 找矿标志

花岗伟晶岩脉与岩浆-穹窿构造的形成密切相关,花岗伟晶岩产于岩浆侵入的晚期,分布于穹窿构造的顶部及边缘,受穹隆的次级构造控制,充填在封闭条件较好的穹隆构造的次级构造中,是直接找矿标志。在伟晶岩脉的周围,围岩产生了接触变质及交代蚀变,形成递增变质带,与稀有金属成矿密切有关,这也是在长征铷铍矿找矿直接寻找伟晶岩的标志。
上一篇:新疆青河县铁热克特套山一带铌钽等稀有金属矿
下一篇:没有了